香港作為國際都市,金融服務、旅遊、貿易及物流、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為四大經濟產業。你知道在1970年代時,製造業曾盛極一時,是香港最大的產業嗎?除了在工廠大量生產,那時還有大大小小的工藝師傅。他們都有自己的絕活,會手製蒸籠、搭建戲棚、雕刻印章等,而製成品都是獨一無二的。為免這些技藝隨時代步伐消散,有一百多項手工技藝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。當中,紮作與皮鞋兩者都見證了香港工業時期的發展並走到今天,讓我們隨小校友走一趟,探索紮作及皮鞋與工藝師傅背後的故事吧!
開竹糊紙——從節慶到儀式的紮作
提到紮作,很多人馬上會聯想到喪葬用的紙紮祭品,但是紮作其實還包括節慶紮作及裝飾紮作。前者包括農曆新年及祭典用的獅頭及麒麟,而後者則包括開張結綵用的花牌及燈籠等。由於紮作與生活中大小節慶儀式息息相關,這門手藝在香港傳承多年,在1960年代時不少師傅就是靠這門手藝養家餬口。

紮作除了要紙和竹,還有用來黏合兩者的漿糊。這個漿糊可不是一般文具店能買到,而是有特別「配方」——混合麵粉、糯米粉、白礬慢慢煮製半小時而成的!紮作有為五個步驟,分別是設計、選料、紮骨、貼紗紙和施彩。首先,師傅會以削竹剌的柴刀將竹篾裁至適合屈曲的材料,將竹篾屈成作品骨架後,就是最重要的「紮」。師傅會用紗紙條綁牢竹篾,這時亦是最考功夫的時候。要是骨架紮得太鬆,糊上紗紙後的作品形狀或有偏差,要是大型作品的話可能連站不穩倒下。最後,師傅會用彩繪、剪貼、摺紙等為紮作點綴裝飾。

位於荃灣的三棟屋的香港非遺中心,展出了獅頭紮作的製作過程,每個豎行可看到一個獅頭從紮骨開始的過程呢!
巧手配創意 活化傳統工藝
聽起來紮作好像做勞作般剪剪貼貼,但細心一想,紮作成品的題材多變而且材料各異,實在需要師傅的靈活的巧手及經驗。
兔子燈籠渾圓的身軀看似簡單,但要將具彈力的竹篾屈至圓形其實絕非易事。一不小心可能就會屈成橢圓形。紮作師傅要控制竹篾的韌度,必要時要加藤皮將骨架定位。光因此,是將長短粗幼不一的竹篾屈曲至作品的外形已要花上一兩天!

兔子燈籠 by Jakub Halun
不少紙紮祭品都按真實物品尺吋製作,而節慶用的獅頭更要方便舞獅者使用。因此,紮作師傅都觀察入微,考慮周詳,除了對真實物品的外形及結構有所了解,也要考慮觀察材料的特徵及質素,並按材塑形,務求將獅頭或物品的神髓以材料反映。

這些雀鳥花燈形態各異,十分細緻
另一方面,紮作師傅數感也強,要做到上述各點,他們必須在削竹篾前有全盤計畫。在製作大型紮作項目,他們還要分配材料的重量,又要考慮作品的支點及力點,作品才能站得穩。

要大型招財貓花燈站得穩,紮作師傅需要分配材料重量
隨着時代變遷,節日慶祝的模式和規模改變,加上量產的紮作品或新式的燈籠價廉物美,令紮作技藝行業日漸式微。紮作師傅既保留傳統手藝及作品,還勇於突破傳統框框,在紮作作品中添上許多新元素。他們也有參加很多大型節慶活動,例如在維多利亞公園的中秋花燈會,舉辦工作坊分享等。
量足裁履——從上學到工作的皮鞋
每年開學前,爸媽或許會帶我們走一趟,挑選新書包、文具,還會因我們又長高了要買雙新皮鞋。你有試過怎樣穿那雙皮鞋,總是有個位置不太合穿,又有個位置太鬆嗎?鞋業中有所謂「鞋跟腳走」,意思即是使一雙好鞋應該是按足而生,而非倒過來的「腳跟鞋走」,用自己的雙腳去遷就鞋子。合宜的鞋子講求美觀之餘,也對承托支撐我們走路十分重要,因此訂製皮鞋在世界各地仍大有市場。

工廠量製的皮鞋出現前,香港的皮鞋製作業及補鞋業曾盛極一時。那時來自外國的海軍都要穿皮鞋,他們途經香港港口時,便會上岸訂製皮鞋,使50年代的製皮鞋業蓬勃發展。到了70年代,鞋店開始會從外國進口皮鞋,加上國產皮鞋價廉物美,相較動輒也要等一兩個月的訂製皮鞋,人們都選即買即穿的量製皮鞋。於是,也隨需求越來越少人投身製皮鞋業,懂這種工藝的人至今也所剩不多了。
到底這些默默耕耘的師傅們是怎樣量足裁皮,讓大家都有一雙合穿的鞋子呢?手製皮鞋有何魅力?原來箇中大有學問。首先,手製皮鞋的鞋底設計夾着水松,穿鞋者日復日走路,鞋底會隨之凹陷下去,並印出穿鞋者的腳掌。這個印模彷如動態倒模般隨穿者腳的動作而變,相較平平硬硬的鞋底舒適。

除了從選材中別具匠心,手製皮鞋師傅對於穿着的承托力及力點也甚有研究,尤見於女裝皮製高跟鞋上。穿着高跟鞋的女士,無可避免整個人的重心向前。而量產的高跟鞋為了解決此問題,大多以狹窄的高跟鞋頭夾住腳部。可是這樣的鞋會讓腳趾變成受力點,繼而非常疼痛。手製皮鞋師傅會從鞋腰着手,也會講究高跟鞋的斜度,會從美觀及保護雙足間取得平衡。到了今天,手製皮鞋鞋匠還會以科技輔助,務求從量足時得到最準確全面的數字,造出更貼合穿者需要的皮鞋。

皮鞋鞋匠會善用科技,為客人量足
種類繁多 各適其適
不論上班人士或學生,有些皮鞋是綁鞋帶的,有些則是用扣的,你知道原來皮鞋也有不同的名字嗎?

德比鞋(Derby)
採用開放式鞋襟設計,鞋翼可以利用鞋帶調節鬆緊。

牛津鞋(Oxford)
採用封閉式鞋襟設計,即是鞋面兩側的皮向前中延伸,將綁鞋帶的兩邊鞋翼連鞋舌收起來,看起來更莊重。

孟克鞋(Monk)
皮鞋鞋面用上扣帶及金屬扣,看起來較休閒。

樂福鞋(Loafer)
完全沒有鞋帶或鞋扣,一穿即是。因為是最方便,也成為了最休閒的皮鞋款式。
你覺得自己上學的皮鞋較接近哪一款正式皮鞋呢?
不論是紮作還是造鞋,這些師傅的匠心也絕非限於那件作品上——他們善於觀察、仔細考慮每一環、勇於創新、鍥而不舍。我們在匆匆的生活中,有時也可以稍停一下,欣賞並學習這些通用的特質,或許也能讓我們在各自的興趣或學習上有新領悟。紮作技藝及皮鞋製作技藝只是眾多傳統手工藝的其中兩項,還有很多有趣的技藝待你發掘!